粮食安全关系人类永续发展和前途命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粮食领域国际合作,携手各国提升可持续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粮食系统韧性,保障粮食供应链畅通,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 “盼了多少年的场景终于成了真” 走进埃塞俄比亚阿姆哈拉州扎韦镇,一座现代化的制糖工厂机器隆隆作响,成吨的精糖如同瀑布一般从分蜜机里倾泻下来。这是贝雷斯1号糖厂项目,曾被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称为“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由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工国际”)承建,于去年5月投产。 技术经理菲拉正在工厂里巡查,他是项目业主埃塞俄比亚糖业公司的员工,已在扎韦镇工作7年。看着眼前先进的生产线、现代化的设备和操作娴熟的工人,菲拉感慨万千,“中国企业到来之后,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 2012年起,埃塞俄比亚糖业公司就委托一家承包商着手建设糖厂,还从农民手里征收了大量土地用于甘蔗种植,然而项目历经数年建设却进展缓慢。“糖厂无法开工,1万多公顷的甘蔗只能烂在地里或者烧掉,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统计,整个镇子也是一派萧条。”菲拉仍然对当时的景象记忆深刻。 转机出现在2019年4月。应埃塞俄比亚糖业公司委托,中工国际开始续建糖厂项目。短短两年,中工国际克服了复杂的工程遗留问题,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终于使糖厂顺利投产。回想起出糖那天,菲拉仍然非常激动,“附近的村民都成群结队跑来观看,盼了多少年的场景终于成了真!” 村民尼格斯当天就在现场。尼格斯一家三口曾经靠种些苔麸、芝麻和玉米生活,收成好的时候一年能赚1万比尔(1元人民币约合7.68比尔),少的时候只有5000比尔。后来,他的田地被糖厂项目征收,除了拿到一笔征地补偿款外,一家人再也没有其他进项。中工国际接手糖厂项目之后,在当地招聘了许多村民,尼格斯也应聘进入工厂工作,如今每个月有5300多比尔的收入,“有了稳定的收入,家里条件好多了,孩子也能上得起学了”。截至目前,糖厂已为当地带来近5000个就业岗位,预计这一数字还将持续增加。 “从饮茶、喝咖啡到做面包、烤饼干,埃塞俄比亚人的生活中离不开糖,中国企业帮助建起了糖厂,极大地保障了我们对糖的需求。”菲拉说。此前,埃塞俄比亚每年糖产量仅为30万吨,无法满足全国60万吨的年需求量。贝雷斯1号糖厂项目投产后,在满负荷生产状态下,每日可产精糖1200吨,极大地提升了埃塞俄比亚产糖能力。同时,项目还配有发电机组,在保证产能的同时,还可对外输电,缓解当地旱季的供电压力。 埃塞俄比亚糖业公司项目总经理依胡讷表示,贝雷斯1号糖厂项目的顺利运转帮助该国节省了进口糖需要的外汇,这些资金被用以进口食用油、小麦等其他急缺的粮食作物及产品,项目为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如今,项目建设期已基本结束,埃塞俄比亚糖业公司邀请中工国际继续协助糖厂运营,将产出的蔗渣、废蜜用作饲料,带动当地畜牧业发展。“小商小贩越来越多,镇子越来越热闹,大家也都有了精气神儿。我在厂里认识了我的妻子,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看着如今的扎韦镇,菲拉深有感触,由贝雷斯1号糖厂项目带动的产业发展,正在为小镇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也让当地人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省,萨姆巴斯县。天气酷热,一片碧绿的稻田中,穆赞尼正弓着腰查看水稻苗长势。现在正是除草和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时期,他一边认真记录,一边和农艺师沟通交流技术细节。“预计今年收成会很好!”穆赞尼笑容满面。 西加里曼丹省是印尼主要的农作物产区之一。一直以来,由于当地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农民收入十分有限。年轻时,穆赞尼曾和妻子背井离乡,到马来西亚打工谋生。1999年,他们回到家乡开始种植水稻,当时每公顷水稻年产量仅有1.8吨左右,收入非常微薄。“种子质量不高,我们也不了解种植知识,没受过培训指导,以为水稻就是种下去再收割就行,一年也就收获一季。”穆赞尼回忆说,直到2014年,他开始与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下属先正达集团的农艺师团队合作,一切才有了起色。 通过接受技术指导,穆赞尼的水稻变成了一年三熟,产量也大大提升。先正达集团还帮他通过电商团队打开了销路,“价格上去了,收入多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穆赞尼萌生了让更多农民受益的想法,他组织了40多名萨姆巴斯县农民结成互助团体,由当地政府和企业为这些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和金融服务支持。“现在,许多农民种植水稻的年产量每公顷约为7至8吨,有些甚至已经可以维持在9吨左右。” 作为农业科技企业,先正达集团在深耕印尼市场的过程中,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为农民赋能。该集团印尼商业区域负责人普巴介绍,集团在印尼爪哇岛、巴厘岛、苏拉威西岛、苏门答腊岛等主要岛屿都有固定的农艺师团队。团队成员均为本地人,在接受培训后,他们定期免费为农民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内容包括选种、灌溉、施肥等。此外,先正达集团还在当地推广优良种子品种,提供植物保护方案,为农民提供农业保险等。例如,育种团队根据印尼本地土壤和气候条件培育出了优良杂交玉米种子,有效地帮助农民解决了病虫害问题。 中国企业促进印尼农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的各项活动也得到了印尼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印尼经济事务协调部专门邀请先正达集团参加其“闭环农业计划”,为农民提供从种植培训、施肥指导到销售推广的全流程服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该集团在云端继续指导农民生产,举办了超过9000场线上教学培训活动。 先正达集团与当地农户的合作,是中国和印尼两国在农业领域加深合作的生动缩影。印尼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多年来,两国在杂交水稻种植、经济作物开发、农业技术交流等多个领域积极互动。中国农业企业走向印尼市场,与当地政府、农业企业、个体农户开展合作,建立农业合作区、种子开发基地、推广现代化技术等,共同致力于促进印尼农业发展、维护粮食安全。 中国企业的积极贡献受到了印尼媒体的关注,《雅加达邮报》发文称赞先正达集团秉持着推动印尼农业发展的愿景,在当地与政府和企业开展各项合作,帮助实现农业生产目标。 “我们的香蕉种植业从这里‘发芽’” 清晨7点,位于首都金边西南郊的柬埔寨皇家农业大学还处在一片静谧中,丁春方已经踏着薄薄晨雾从宿舍出发。过去整整5年时间里,她每天都会赶在学生前面,早早走进农学院大楼的香蕉组培苗中心。“学生们7点半就到,我要提前一点来做些准备工作。等会儿学生来了,就要留意他们的操作,检查营养液的配制、组培苗接种手法以及培养阶段的温湿度、光照控制等细节是否规范。” 丁春方是柬埔寨皇家农业大学香蕉组培苗中心的技术总监。柬埔寨土地肥沃,阳光及雨量充足,适宜发展香蕉种植产业。组培苗是种植香蕉的关键,受多方面原因所限,柬埔寨本土香蕉组培苗中心不多,香蕉种植企业缺乏培育组培苗的技术和能力。2017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省农业厅与柬埔寨皇家农业大学三方签订协议,由中方向柬方援助香蕉组培苗中心的技术设备和耗材,同时派出专家负责中心运营。“香蕉专家”丁春方此前一直在海南从事农作物品种选育,从那时起便以中方专家的身份赴柬工作。 2018年10月,柬埔寨皇家农业大学香蕉组培苗中心正式投入运营,目前已成为当地香蕉产业的“种业基地”和“供苗大户”,累计向桔井、磅湛、上丁等省份的香蕉种植企业供应了超过100万株组培苗。“每次我带学生们去企业考察时,他们都很骄傲,那里种植的香蕉树大多出自我们中心的实验室,出自这些学生之手。”丁春方说,中心不仅承担了育种和供苗工作,同时也是柬埔寨农业尤其是香蕉种植业的培训基地。 自运营以来,中心在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和海南省农业对外交流合作中心的带领下,举办了五期中国(海南)—柬埔寨热带农业技术培训班香蕉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柬埔寨学员超过300名。如今,他们大多成长为专业的技术人才,服务于柬埔寨各地。中心也多次举行组培扩繁技术理论及实操培训,100多名学生接受了培训,其中18名留在中心担任技术员。 柬埔寨姑娘金蕙在组培苗中心工作了近两年时间,农业专业出身的她自学了一口流利的中文。“柬埔寨的香蕉种植业起步很晚,技术和经验都比较欠缺。组培苗的品质直接决定了香蕉树的长势和结实率,很感谢中国专家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设备和理念。” 柬埔寨皇家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吉洪表示,柬中农业合作实实在在地给柬埔寨农业从业者带来了福祉。在他看来,组培苗中心是中国送给学校的礼物,也是柬埔寨香蕉种植业发展的基础。“没有组培苗中心,很难有今天方兴未艾的柬香蕉产业,我们的香蕉种植业从这里‘发芽’。”吉洪说。 “再也不用发愁大豆的销路了” 南非东部姆普马兰加省,开阔的大地上,绿色的农田蔓延向远方。适宜的亚热带气候让这里成为该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主要经济作物有玉米、高粱和葵花子等。也正是在这里,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的海外平台中粮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粮国际”)与南非农场携手,一种新型产销合作模式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私营农场主普拉里的农场以玉米种植为主。2014年,他与中粮国际签约,成为其农产品供应商。在生产阶段,中粮国际向普拉里提供玉米市场价格动态信息和气候变化预警消息,双方共同制定季度生产计划;到了收获季节,玉米收割完成后被存入中粮国际南非公司提供的筒仓袋,再被统一运入机械化筒仓里,这些筒仓具有保温、干燥、杀虫等作用,可极大地减少存储过程中的损失;而在销售阶段,公司则会根据全球市场价格变动,帮助农场选择最佳出售时机,在某些特殊时期也会为农场提供补偿。 这种创新合作始于2009年,中粮国际和南非本地农场在种植、采购、加工、贸易、物流等全流程的各环节密切协作。目前,这一模式已拓展至南非43个农场,签约农场总面积超过7万公顷。 中粮国际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董事总经理约翰·斯泰恩表示,通过合作,农场主分享本地化运营、农作物耕种等方面的经验,而中粮国际则充分利用规模化经营优势,为农场主提供更便宜的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双方的合作互惠共赢,降低了生产运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让农民可以放心生产。” 在姆普马兰加省莫干松镇,农民斯蒂尔特工作的农场是最早一批与中粮国际签约的农场之一。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入,斯蒂尔特见证了镇子的发展变化。他回忆说,此前,农场种植的大豆只能自谋销路,价格不稳定,仓储成本也高。与中国企业合作后,“农场生产的大豆都被直接送到中国企业下属的压榨厂进行加工,再也不用发愁大豆的销路了,大家的收益也更高了!” 除了开展农业经营合作外, 2021年,中粮国际合作的南非农场向当地市场提供超过32万吨的粮食,压榨厂提供近34万吨的豆油和豆粕等产品。这家位于斯坦德顿的压榨厂同时也是南非最大的粮油压榨设施,为当地提供了近300个工作岗位。 近年来,南非频遭异常气候影响,水、旱、蝗灾不断,农业生产和销售时常受到影响。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作物收成,让农民不再“看天吃饭”,是南非各级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中国企业与当地农场、企业深入合作,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当地人民提供更多负担得起的食品,提高了民生福祉,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认可。